新闻中心
NEWS
  • 中国政策执行的模式是什么

    2019-01-31 12:24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采纳数:553获赞数:28677毕业于兰州大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热爱生活,热心教育事业,兴趣广泛,具有相关经验。向TA提问展开全部中国公共政策执行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公共政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经济的繁荣和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工具。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从最初的引进和介绍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的框架、理论和方法,到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共政策实践展开研究,初步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政策理论体系。

      公共政策涵义与特征:公共政策是政府用来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或满足公共需要,经过政治决策过程所形成的一系列原则、方法、策略、措施和方法。公共政策是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公共政策主体,是由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二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是一项由意识的行动,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政策主体尤其是执政党和政府总是试图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行自己的价值目标。三是公共政策问题导向,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任何问题,公共政策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公共政策所处理的问题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社会问题。四是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它总是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规定作用对象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鼓励做什么或限制做什么。公共政策作为一种规范或准则,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公共政策的功能: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能发挥的功效和作用。一般说来公共政策有以下功能:一是制约性功能。就是制约、禁止政策制定者所不希望的行为发生。二是导向性功能。即引导整个社会朝着政策制定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三是管理性功能。包括行政管理、国民经济管理、文化教育管理、科学技术管理、思想意识形态管理和社会管理等。

      公共政策的内容:主要划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四大类。主要选取若干经济、社会政策概括介绍。

      经济政策:(一)财政政策。主要分为税收政策、国有资本收益政策、政府收费政策、公共支出政策、转移支付政策、国债政策、赢余或赤字政策、财政管理和财政体制政策等。当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特征:综合运用财政各种调节手段,以增发国债、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方式来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消费和促进出口,保证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六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今后的方向: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政策的公共职能;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民间投资;三是要以财政资金支持改革深化和结构调整。(二)货币政策。1984年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984年至1997年为第一阶段,1998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划分标准为:两个时期的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不同。头五年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的货币政策要求既要防止通货紧缩,又要防止通货膨胀。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金融风险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既要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又要提高贷款质量,保证金融稳健运行。(三)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改变产业间的资源分配和各种产业中企业的某种经营活动而采取的政策。我国制定产业政策始于1989年。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我国90年年代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表现在: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二是基础产业“瓶颈”制约有了很大改善;三是支柱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四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根据我国新世纪经济发展战略,2001——2010年我国产业政策的基本目标:一是进一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二是进一步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三是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四是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开发的能力。

      社会政策:(一)科教政策。1985年 “科教兴国”战略,此后7年,我国成功实施了重点基础研究规划、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以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工业实验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行动,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功,特别是在基因测序、载人航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教育方面,全国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壮年文盲。新世纪科技政策取向:一是适应市场需求,强化技术开发和产品开放,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二要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三要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瞄准世界科学前沿,重点攻关,力争在我国具有优势的领域中有重大突破。在教育领域,基本的政策取向是重点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坚持依法治教,增加教育投入。(二)人口政策。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经过30年的努力已经成功探索并形成了适应生产经济要求的人口调控体系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全社会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对人口问题已形成共识,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未来几十年,解决中国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有: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三)社会保障政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尤其是1998年以来,采取了“两个确保”措施及与之相衔接的“三条保障线世纪初,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改进筹资凡是和运营机制,推进社会保障公里和富翁的社会化,在农村,以多种形式的农民养老保障和健康保障为先导,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保障体系,建立帮助生活和工作的制度。(四)环境政策。中国环境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控制政策、生态保护政策与国际环境政策。其中污染控制政策是中国环境政策的主体。特点:一是政府主导型。二是经济兼顾型而非环境优先型。三是环境政策的实施机制比较健全但实施效果欠佳。四是环境政策中的强制性政策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具有激励作用的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则很有限。

      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监控和终结等三大环节所组成。公共政策的制定即公共决策:政策制定是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的功能性活动过程,包括建立议程、方案规划和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

      (一)政策议程:社会向政府提出了大量的采取行动的要求,而在这成千上万的要求中,只有少量受到政策制定者的注意,那些被制定者所关注并感到必须加以处理的问题便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一步。政策议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系统议程。系统议程由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并且属于政府权限范围内的问题组成。系统议程本质上属于议论议程,表现为众说纷纭的情形。一个问题要成为系统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该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影响广度和深度,引起公众的关注;二是公众认为必须对该问题采取行动;三是该问题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事务。第二个阶段是政府议程。政府议程由受到政府注意并可能对之采取行动的一些事项构成。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政治领导人、研究人员、专家学者、行政人员、政治组织、代议制、利益集团、大众传播媒介、人民群众。

      (二)方案规划:政策问题一旦被提上议事日程,接着就进入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的阶段,即方案规划阶段。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1、问题界定。制定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问题界定上方案规划的起点和首要环节。一般来说,只有政策问题才是政府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纷繁复杂的问题群中抓住主要问题,判断问题的性质及症结所在挖掘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才能线、目标确立。政策目标来自政策问题,政策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产生政策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界定问题后就要进行方案的规划即目标的确定。为保证政策目标的正确性,确立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目标的针对性;可行性;系统性;具体性。3、方案设计。政策知道作为一种决策过程,时对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途径和方法的选择过程。政策方案设计的目的就在于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可行性方案或备选方案。方案设计是方案的中心环节,是影响决策效能的关键环节,一般分为轮廓勾画和细节设计。4、后果预测。为了正确地评估方案,必须对方案的后果进行科学预测,这是方案规划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预测应包括两个方面:对客观条件变化的预测和对方案在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下预期效果的预测。5、方案选择。在对后备方案进行后果预测后,要对各方案进行评选,以抉择出或综合出一个最佳方案。这是政策制定的关键阶段。方案的评估是择优的前提。评估中通常采用的标准有:有利于总政策的实现;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少;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尽可能小;实施中的副作用尽可能小。但在实际工作中,要达到最优目标是困难的比较适宜采用“满意方案”,即遵循着“有限理性”原则,选择一种在现实条件下比较可行的方案。

      (三)政策合法化:在对政策方案做出抉择之后,必须将该方案合法化成为真正具有权威性的政策,使之得到有效地执行,这就是政策合法化问题。这是政策制定的一个必要环节,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要保证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实现,使政府的行政决策更加合理或避免重大失误,就必须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度化、法律化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根本保证。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人布坎南认为,要改进政府的宪政过程(公共决策和公共选择过程),就必须改革相关的规则,改革政治游戏的框架,因为一切游戏都由它的规则所限制,一场较佳的游戏只产生于改变了的规则。他着重从立宪的角度分析政府决策的规则及约束经济的、政治的行动者的规则和限制条件。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当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把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并最终将决策行为完整地纳入法治轨道。程序的合法化可以最大程度地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人格与自由权利。从法律上比方说,实体错误只是把一个东西称错了,而程序错误则是把称杆上的定盘星定错了,称什么东西都不准。因此,决策不仅要求科学,而且要求合法。决策合法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决策内容的合法,即一项决策是否在法律允许的权限范围内,是否违反法律的规定;二是决策程序的合法,即决策过程中是否履行了公示(广大公众评议或由他们的代表审议)、听证(允许利害关系人作合法性反对)、审查和批准程序。地方政府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既应当向上级政府和中央政府报批,又应当向本级人大报告,由其讨论决定。有的还需交给广大民众讨论,听取民众的意见。但是,现在的状况是对上报告的多,报本级人大讨论的少,拿出来交给老百姓议论的就更少了。譬如各级政府的决策对上级政府和本级人大会议报告并请求批准和监督的情况,调查得知,政府决策在对同级人大会议报告请求批准和监督方面是令人不能乐观的,而这恰恰是决策合法与否的重要标志。由于少了这样一些程序,“交学费”的现象就会不断地出现,给人民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在对现如今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合理性调查中得知,有15.9%的认为很合理,有35.2%的认为比较合理,有36.4%的认为一般,有11.4%的认为不是很合理,1.1%的认为很不合理。在对现如今地方政府决策程序的合法性调查中得知,有11.4%的认为很合法,有35.2%的认为比较合法,40.9%的认为一般,11.4%的认为不是很合法,1.1%的认为很不合法。

      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依法确定决策权力的合理结构,理顺决断子系统中各种决策主体的关系。要明确党政系统(中国)、人大、政府三者各自的决策权限、职责和范围,实现合理分权。既要保证党对决策工作的领导,又要保证人大的最高决策权,保证和发挥政府作为一个决策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依法确定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即以法律的形式将这种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固定下来。三是规定政策参与者的资格、权利和义务,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并使决策咨询特别是专家咨询制度化。决策的公开和透明,包括人员选拔的公开化、机构设置及职能公开化、决策公开化、决策机构行使权力公开化等。四是建立健全政府决策失误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现代政治学、宪法学理论认为,今天的政府应当是责任政府,一个政府对它的施政方针、政策和决定以及它的具体施政措施承担不承担法律责任,是民主政府同专制政府的分水岭。

      公共政策的执行(如何依法行政)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它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政策过程的中介性环节。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和监督等环节。

  • 关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 浙江亚利斯电器有限公司 浙ICP备18046826号-1 技术支持:电都网络